时间:2019-02-28 16:34:04 阅读:97 来源:中国体育教育从业培训网
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3%
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是经国务院批准推行的一项重要体育制度,作为以检验公民体育锻炼效果、评价身体素质为目的,以测验达标为手段的评价体系,1975年开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,自1979年开始,结合实践经验多次进行修订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北京市将重点在20至69岁人群中推行实施《锻炼标准》,通过达标分站赛,广泛开展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,提高在改善和提高市民体质方面的科技含量,并施行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、证章激励机制。通过实施《锻炼标准》,探索推广《锻炼标准》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,充分发挥街道、乡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,逐步建立实施《锻炼标准》的长效机制,激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不断增强健身意识,掌握科学健身方法,提高市民身体素质。
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
《实施计划》对“十三五”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了系统部署,注重强化基层,突出群众“身边的场地”、“身边的组织”和“身边的活动”三个环节,包括加强基层的组织、基层的设施、基层的赛事活动。在组织建设方面,扶持和引导群众喜闻乐见、参与人数众多、有发展空间的运动项目社会组织,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城乡、社区、村自发健身组织、团队等服务类社会组织。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发展和管理力度,以健身团队为基础、以健身指导为抓手,发挥其在健身团队和基层活动中的作用。在设施建设方面,突出建设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,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,有效扩大增量资源,打造以“15分钟健身圈”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格局。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减免开放,鼓励学校、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。在活动开展方面,巩固群众体育国际品牌赛事、市级全民健身活动和“一区一品”活动等传统品牌,更加突出健身跑、徒步、自行车等参与人数众多的运动项目,击剑、赛车、马术等具有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,武术、龙舟、风筝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带动作用,探索多元主体办赛的机制。
《实施计划》还针对城乡体育协调发展,在“十二五”时期开展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建设和创建体育特色村的基础上,提出了推动体育生活化社区提档升级和特色乡镇创建工作。体育生活化社区工作自2006至2015年历时10年,经历创建和达标两个阶段,实现全市2778个社区达到体育生活化社区标准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北京市已经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关于社区体育的地方标准(DB11/T1333-2016),并将以开展体育示范街道创建为切入点推动标准的实施工作,巩固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建设成果,加强和规范街道、社区基层体育工作。
2012年至2015年,体育部门与农委加强协作,制定了《北京市体育特色村标准及评选办法》,在全市审核、创建了200个体育特色村,并定期进行复查,极大地推动农村体育工作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北京市将开展特色乡镇创建工作,提升农村体育工作水平,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,让市民均等享有健身权利。
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
《实施计划》按照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部署,提出“加快京津冀全民健身活动、组织和设施建设一体化进程,形成京津冀体育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、互利共赢的新格局”的目标。
结合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、自然环境、民族特色、未来规划等,将打造京津冀健身基地、健身设施一体化健身休闲圈。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发展合作,创建一批以“三大球”、户外休闲运动、科技模型等适宜交流的项目为主体的群众品牌活动。推广传承民族体育项目,实现具有地域性、代表性的三地传统体育文化交融发展。促进体育社团交流和联动,以“枢纽型”社会组织为龙头,创立单项协会联盟,打造体育社团“旗舰”,促进区域协作、形成合力。加强三地信息化建设,紧密信息沟通联络与传递共享,扩大全民健身大数据系统应用。